股票问答社区 http://www.stock888.com.cn
在处理俄中关系上,杰尼索夫始终感性中带着理性。他一面自称“老北京人”,形容自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一面务实剖析两国处境,“现在我们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团结”。 |作者:冯璐 |编辑:咖喱 |编审:劳灵格 “如果你能在过去四五十年中找到一个‘中国共产党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人’的例子,算我输。” 近日发生在清华大学的这场国际学术论坛的语言交锋,使得耿直的俄驻华大使杰尼索夫再次“圈粉”无数。 杰尼索夫是一位满头白发的俄罗斯外交“老将”。50多年前开始学中文时,他经常唱《大海航行靠舵手》,那句“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令他记忆犹新。此后,他多次来华任职,还自称是“老北京人”。 如今杰尼索夫即将年满70岁,为人谦和亲切,时常在众多场合飙中文力挺中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他真切地感受到,中国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充分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引用《论语》力挺中国 在近日由清华大学主办的第九届世界和平论坛上,有来自西方国家的外交官提出了所谓“中国共产党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人”的说法。 于是就有了开头杰尼索夫那句“你能找到例子算我输”的回怼。他的这句大实话掷地有声,引发现场掌声雷动。
·第九届世界和平论坛现场,杰尼索夫(中)的发言不断引来掌声四起。 杰尼索夫紧接着还追问:“毛泽东主席说过,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原则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有什么不对呢?在处理这种问题的时候,为什么要批评中国宣传、扩展自己的意识形态呢?我们应该好好想想,意识形态是什么?什么叫传播(意识形态)?” 他还拿中国传统价值观举例:“孔子早在2500年前,就曾在《论语》中谈过中国的价值观念,我最重视其中的两个观念,一个是公平,另一个就是平等,这有什么不好的呢?我找不出不好的理由。”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杰尼索夫引用《论语》的言外之意不难理解:自古以来,共同富裕、和平发展就是中国人的理想。如今,中国依然秉承这样的理念发展自己,造福人类。 当西方外交官在发言时尝试再次重新回到有关意识形态的讨论时,杰尼索夫直接打断:“抱歉,这个讨论跟意识形态没有关系。”对方又尝试拿“自由”来说事,杰尼索夫反唇相讥:“我们都知道自由在利比亚、叙利亚、阿富汗、伊拉克这些地方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在杰尼索夫看来,西方谈到意识形态时一贯有偏见,没有讨论必要。“西方为什么要批评中国?这个问题值得重新反思。” 在论坛上“仗义直言”之后,杰尼索夫第二天又马不停蹄率50多名俄驻华大使馆工作人员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此前不久,他已同100多位外国驻华使节和国际组织驻华代表看过这个展了,但仍“意犹未尽”,专程申请要带“麾下”工作人员再特意走一遭。在他看来,让俄罗斯外交官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发展的伟大故事很有必要。
·杰尼索夫带俄驻华大使馆工作人员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 带队参观过程中,杰尼索夫多次直接读出展板上的中文,对中共发展史上的重要会议、重要人物,都能直接用中文念出来,并不时为使馆人员讲解。 从展板上的一张历史照片中找到自己时,杰尼索夫更是惊喜万分,笑着给随行人员讲起了故事:“看,这就是我。”原来,1996年4月25日,中俄两国元首在北京共同签署《中俄联合声明》,宣布“发展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当时杰尼索夫也随团来华,亲眼见证了这一时刻。 “这里有很多有价值的史料,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希望我们能来第三次、第四次……”杰尼索夫说。据报道,他2019年就曾率俄驻华使馆代表团参观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是首位主动申请带一众同事观看该展的驻华使节。此次率使馆人员看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也是开了先河。
·杰尼索夫(前左一)参观香山革命纪念馆。 杰尼索夫在友华方面的“创举”还有很多。就在前不久,在他的牵头下,俄罗斯驻华大使馆还联合俄罗斯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录制中文歌曲《七律·长征》,以祝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这被中国网友点赞为“最走心的礼物”。
·俄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中文演唱《七律·长征》,祝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有能力把高铁修到台北” 杰尼索夫和中国的缘分始于1970年秋天,那年他18岁,刚刚开始在莫斯科学习中文。3年后,他作为苏联驻华使馆商务处的翻译实习生来到中国,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杰尼索夫看来,当时中国的年轻人只是在发型或眼镜款式上有些不同,其他方面都很相似。 “那时我还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五年级的学生,中国国内情况和现在相比完全不一样,我们两个国家双边关系还不理想。”杰尼索夫曾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如此回忆。 此后他多次来中国,职业前半生几乎都在中国度过,对中国的了解一次比一次加深。从“发展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到“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再到“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深化战略协作进入“快车道”,杰尼索夫可以说是两国关系不断深化的见证者。 上世纪80年代初,杰尼索夫在苏联驻华大使馆工作,还专门请中国前驻俄罗斯公使周晓沛为自己起了个中文名“钱益寿”,寓意“多财长寿”。
·杰尼索夫(中)和周晓沛(右) 2013年就任俄罗斯驻华大使时,杰尼索夫已是俄罗斯公认的“中国通”。 由于在中国工作时间较长,杰尼索夫时常重访几十年前到过的地方,明显感觉到这片东方热土的日新月异——二三十年前的中国小城市没有高楼大厦,汽车也不多,然而如今,中国各地都可以看到现代化的公路、桥梁、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 “我亲眼见证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这样的变化令我震惊。”他评价改革开放是一项具有世界性历史意义的伟大成就,“许多对其他国家来说难以完成的任务,在中国都得到了实现。” 杰尼索夫还珍藏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俄文版,一有俄罗斯代表团访问中国,他就向代表团负责人赠送这本书。 “我告诉他们,这本书里有很多有见地、有益处的想法。比如,书中提到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非常形象,也非常有益,我有时也会对我的同事们讲这些话。” 当然,他对中国的力挺并非仅表现在口头夸赞。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杰尼索夫的中国朋友向他诉苦:“最匮乏的物资是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俄罗斯很快就对中国“硬核”援助总重量超过23吨的医疗物资。 杰尼索夫同时录制视频向武汉的医护人员致敬:“好多次去过美丽的武汉,在这个特殊时期,我祝愿各位武汉朋友们健康平安、百病不侵,尽早恢复正常生活。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就在今年3月8日,杰尼索夫还对外表示:“我从未去过台湾省。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我更愿意选择坐着高铁去。中国完全有能力把高铁修到台北。”这番言论一经报道,立刻上了热搜。 力挺中国的另一面,是对西方的犀利态度。近年美方不断对中俄施压,制裁手段层出不穷。杰尼索夫对此指出,美国不是地球上唯一的国家,因此也需要尊重其他国家的现实情况与追求。 “离1973年我首次到中国已过去半个世纪,但世界框架并没有大的变化,仍面临很多困难、动荡和不确定性,”杰尼索夫说,从加强反恐合作,到坚决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再到携手抗击疫情,俄罗斯和中国一直在携手应对全球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
务实的经济学博士 杰尼索夫不仅是外交老将,还是经济学专家。他1974年从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这一学历背景带给他务实的工作作风。 他认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关键要看这种制度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创造了发展奇迹,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他还假设,如果当年苏联出现邓小平这样的人物,也许国家会走上不同的发展轨迹。 杰尼索夫的经济思维也贯穿到他所从事的外交工作中。他很重视为俄罗斯争取外来投资,曾提出,由于商品贸易易受外部因素影响,俄罗斯希望把俄中合作重点转到投资项目上,首先是公路、铁路、桥梁、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在支持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杰尼索夫也倡议俄中两国在科技创新年框架下加强卫生防疫合作,在多方面实现互利共赢。
按照杰尼索夫的评价,俄罗斯与中国在相互信任与支持、平等、维护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建立了堪称典范的新型大国关系。他表示,20年前两国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条约》为两国双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指导,在20年后的今天,该条约的意义更加深远。“两国元首关于延期的声明,表明了我们履行承诺、进一步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的意图,这是着眼于未来的。” 在处理俄中关系上,杰尼索夫始终感性中带着理性。 他一方面自称“老北京人”,形容自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中国古代诗人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但这并不是我,我来中国其实是‘少小离家老大回’”。另一方面,他也务实剖析两国处境,得出的结论是,在对国际形势和重大问题的判断方面,俄方立场更接近中国。从整体上看,“两国的国际利益是一致的”“现在我们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团结”。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