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土工格栅 http://www.dagengkeji.com/ 《黑客帝国4》,真的要来了! 说起影史最经典三部曲。 《黑客帝国》系列必须榜上有名。 它是史上最卖座的R级片。 全球票房高达17亿美元。 它是影迷心中公认的神作。 豆瓣评分破9,IMDb8.7分,常年稳居TOP250之列。 虽然,尼奥的故事在三部曲中已经结束。 但20多年来,人们对黑客帝国的解读从未停止。 致敬、借鉴、模仿者无数。 本以为第四部遥遥无期。 没想到,前几天预告片突然空降。 不到3分钟,信息量爆炸。 基努·李维斯饰演的尼奥,和凯瑞-安·莫斯饰演的崔妮蒂,双双回归。 再聚首已是美人迟暮,令人感慨万千。 黑猫、白兔、蝴蝶、小黄鸭等经典隐喻,悉数登场。 又预示着一场新的头脑风暴,让老影迷恨不得逐帧解读。 更厉害的是。 片方还玩了一个花招。 只要点进官网,选择红药丸或者蓝药丸,就会随机播放一小段短片。 根据点开时间的不同,随机组成的预告片段也不同。 据说共有18万种不同的排序。 每个人都有一支专属于自己的《黑客帝国4》预告片。 不同时间打开会显示不同画面 沃卓斯基姐妹的脑洞,令人不得不服。 借此机会,鱼叔又重温了三部曲和动画版。 22年了,《黑客帝国》的前瞻性思想依然让人目眩神迷。 01 开启科幻片新纪元 如今,高概念科幻片比比皆是。 但在《黑客帝国》诞生之前,玩概念是一招险棋。 比如《银翼杀手》,概念超前,文本深奥。 虽有一帮死忠拥趸,但票房十分惨淡,上映时难以回本。 在那个计算机都还未普及的时代,《黑客帝国》却想探讨程序、人工智能、虚拟世界等等命题。 显然是在挑战大众的接受度。 所以它并不被业界看好。 威尔·史密斯、尼古拉斯·凯奇、约翰尼·德普等等好莱坞天王,都曾经拒绝出演。 但沃卓斯基姐妹(当时是兄弟)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我们的电影不是为那些被动的,不动脑子的观众准备的。」 口气虽大,但底气很足。 事实证明,她们赌对了。 《黑客帝国》不仅狂收4亿多美元票房。 更开启了科幻电影的新纪元。 几大超前设定,启发了无数后来者。 首先是「人机大战」。 《黑客帝国》的大背景是人类与机器的尖锐矛盾。 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人类发明了机器人。 但并未赋予机器人任何权利。 于是,机器人很快就沦为奴隶,备受剥削压迫。 《黑客帝国动画版》 直到某天,家用机器人B1-66ER产生了自我保护意识。 它在得知自己将被销毁后,反杀了主人。 因此成为人机大战的导火索。 人机大战设定的根源,便是人类对科技的恐惧。 渴望利用机器的便利,同时又害怕被机器反超,失去对世界的主导权。 而这反过来又揭示了人性的贪婪和自私。 这个主题早在20世纪早期的科幻片当中就有所探讨。 《大都会》(1927) 而《黑客帝国》并不满足于简单的二元对立。 它还设定了介于人与机器之间的「程序」这一存在。 人与机器之间的斗争,为的不是一方战胜另一方,而是共存制衡。 这精准预言了科技发展的走向。 让新世纪的机器人题材科幻片,找到了新的着力点。 《我,机器人》(2004) 其次是「缸中之脑」。 在人机大战的最后阶段。 人类想出一个终极计划,名为「黑色风暴」。 就是向天空投掷黑色雾气,遮蔽阳光。 让机器因供电不足而陷入永久瘫痪。 岂料,机器不仅在军事上碾压了人类大军。 并且在生物领域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它们发现,人体可以产生比太阳更稳定持久的生物能。 因此构建了「母体」这个神经交互模拟程序。 用管道连接大脑,让人类在虚拟世界中生老病死。 死后又变成营养液,反哺下一代。 这一设定,就相当于把「母体」变成一个巨大的梦境。 让人置身其中,而浑然未觉。 不断模糊着真实和虚拟的界限。 所谓的自我意识,也变成了一个伪命题。 《盗梦空间》中的梦境穿梭,《源代码》中的时间回溯,就受其启发。 同时,脑机连接的设定,也通向对人类大脑的探索。 《超验骇客》《超体》便都是由这一设定而来。 《超体》当中,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Lucy,大脑得到了超乎常人的开发。 以至于她能处理海量的信息,能够看到过去、现在和未来。 这和《黑客帝国》当中救世主尼奥的设定颇为相似。 更进一步来说,《黑客帝国》开创了二元世界。 一边是美好但虚幻的虚拟世界; 另一边是相对贫瘠阴暗的现实世界。 主人公在两个世界之间不断穿梭,动摇了二元世界的秩序。 近几年的几部爆款科幻片,都把这个设定玩出了花样。 比如用情怀打败资本的《头号玩家》; 还有NPC变身救世主的《失控玩家》。 最后是「赛博朋克美学」。 在《黑客帝国》之前,《银翼杀手》《攻壳机动队》已经把赛博朋克美学玩得炉火纯青。 霓虹灯、全息投影、仿生人等等元素一应俱全。 而《黑客帝国》在此基础上做了创新,直接把风格强调到极致。 画面色调明显偏绿,对应代码雨。 而画面之中,是无穷无尽的黑。 地下城锡安,被各种不同层次的黑占据。 巨大的机器乌贼漂浮于空中,像个挥之不去的噩梦。 最经典的还得是人物的扮相。 一丝不苟的黑发,黑色皮风衣,再配上一副黑超。 引领潮流20年。 02 预言科技社会走向 毋庸置疑,《黑客帝国》开创了影史的新篇章。 但它的前瞻性远远不只在电影领域。 更牛的是,它神预言了现实社会的走向。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片里的一个名叫赛佛的配角。 他为能在虚拟世界里当一个有钱人,不惜出卖战友。 并且将「无知就是幸福」奉为真理。 20年前,他是一个绝对的反派形象。 阴险狡诈,自私自利,拒绝觉醒。 但过了20年再重温,感受就有了巨大的转变: 赛佛,其实是科技时代大多数普通人的缩影。 他做了大多数人都会做的选择—— 沉迷于「奶头乐」。 赛佛的生活状态,活脱脱一个苦逼打工人。 他在锡安苦熬了9年,这里暗无天日,物资匮乏。 吃的是鼻涕一样的化合物,难以下咽; 穿的是破衣烂衫,没有时尚和舒适可言; 睡的是一张窄床,几乎没有私人空间。 最重要的是,身为程序员的他已步入中年。 身体和精力都无法再与年轻人相比。 不仅上升无望,还随时面临失业。 这人设,简直就是在大城市艰难求生的中年社畜的缩影。 没钱,没权,没爱,没尊严。 活着太痛苦,他只能在虚拟世界里求心理安慰。 在三部曲拍摄时,移动互联网还处于启蒙阶段。 但沃卓斯基姐妹已经敏锐地意识到: 网络将会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如今,社交网络征服世界,「网红」成为学生最想成为的职业。 人们平均每天花6小时在手机上。 吃饭、走路都两眼不离屏幕。 来源:QuestMobile2019中国移动互联网秋季大报告 虽然人们不像《黑客帝国》当中,浑身插满管子浸泡在营养液里。 但对于电子设备的依赖程度、沉浸状态,已经十分接近电影的描绘。 足以证明沃卓斯基姐妹的猜想: 科技对人类的精神驯化,已经成功了。 当然,片中的成功预言远不止这一个。 还有人脑插卡。 尼奥就曾在大脑中植入芯片。 在连续传送了10个小时的学习资料后,成为了无师自通的功夫大师。 20年后,已有人将这一设想付诸实践。 特斯拉CEO马斯克,在猴子的大脑中植入了2块芯片。 只花了6周,就让它学会玩简单的乒乓球游戏。 最后即使科研人员加快乒乓球的运动速度,它也能应对自如。 试想一下,这一技术一旦投入人体实验,将造成多大的社会巨变。 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科技在改造动物、人类的同时,自身也在飞速发展。 前几年,谷歌研制的程序AlphaGo,就展示了惊人的智商。 它在比赛中轻松碾压了围棋界的两大天才,李世石和柯洁。 不仅不知疲惫,还拥有超强的学习和运算能力。 就凭借这些天生优势,不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人类都不可能成为它的对手。 科技统治人类,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03 设想解决方案 面对科技的围追堵截,人类已是插翅难飞。 但早在20年前,沃卓斯基姐妹就设想了对抗异化的办法。 那就是「爱」。 莉莉·沃卓斯基曾对记者说: 「我们的创作里最关键的元素,就是自我定位与自我转变,而在其下支撑所有创意的基础元素,就是爱。」 虽然听上去很俗套,但《黑客帝国》的诠释却非常有新意。 崔妮蒂对尼奥的爱,并非不知所起的一往情深。 它有着明确的来源。 在第一部中,先知就预言,崔妮蒂会爱上救世主。 也就是说,爱变成了一种程序内部的预设,一种无法抗拒的本能。 在人类危难之时,它便是一种责任。 于是,崔妮蒂在尼奥中弹身亡后,用真爱之吻复活了他。 让尼奥从觉醒之人,真正蜕变为救世主。 但在最新预告中。 「崔妮蒂」已经不认识尼奥。 她的真实身份,还没有揭晓。 但可以看到,预告片里的尼奥焦虑、迷茫、疲惫。 同时,开始服用大量象征逃避现实的蓝色药丸。 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救世主已经消失了。 这就对应了故事的核心。 情感,是帮助人类回归现实的唯一手段。 而情感的缺失,让人沦为行尸走肉。 预告里有一个场景很有冲击力。 电梯里的人都在低头玩手机,屏幕散发着相同的白光,脸上挂着相同的笑意,一语不发。 唯独尼奥,环顾四周,满脸错愕。 在第三部的结尾,尼奥通过自我牺牲才换来了人机的平等相处。 机器答应不再奴役人类。 但当他再度醒来,却发现人类居然心甘情愿地成为「缸中之脑」。 在网络的影响下,人类的情感联系变得越来越薄弱。 当我们投入越多的时间在虚拟世界,分给家人朋友的时间就越少。 当我们使用的网络用语越鲜活有趣,现实世界里就越无话可说。 人逐渐变得和机器一样冷漠,疏离,缺乏共情能力。 没有什么,比这一幕更讽刺了。 如今的社会,越来越贴近《黑客帝国》的设想。 在这样的背景下,续作也更加值得期待。 20年前的《黑客帝国》,预言了我们的当下。 20年后的《黑客帝国4》,又将如何预言我们的未来?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在看」吧。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