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SEO https://www.lizecheng.net/ 毛主席和周恩来这两位伟人,在革命初期的时候便惺惺相惜,此后,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两人珠联璧合,彼此之间更是结成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美国记者斯诺曾这样评价毛主席和周恩来的关系: “他们两人的关系,最恰当的说法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人的工作作风和性格为人,相差很大,但毛同周相辅相成,彼此信任,又相互依赖。” 然而,有一次毛主席却对周恩来这个“既信任又依赖”的老搭档发了火。 那是在1958年,志愿军最后一批入朝部队撤回朝鲜回国,在庆功宴上,周恩来见到多年未见的老战友杨勇、王平等人,心情高兴,不禁喝多了,在椅子上沉沉的睡过去。 事后,周恩来自觉有些失态,主动向毛主席写了一份检讨。谁知道,一向大度的毛主席看后,并没有像往常那样轻描淡写地一笑而过,而是罕见的大发雷霆: “你已经六十岁了,,,” 毛主席为什么会因为一次醉酒而向周恩来发火呢?在周恩来身上又发生过哪些关于酒的故事呢? 一 一直以来,周恩来给我们的印象都是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智者风范,然而,他的酒量却实属惊人。 中共五大书记里面,最能喝酒,最会喝酒的,当属周恩来。 据说,红军长征期间,行军至茅台镇后,周恩来酒兴大发,用超过一两的杯子喝下25杯茅台酒。 从此,周恩来和茅台酒结缘,他一生中喝过最多的酒,就是茅台酒。 为了保护茅台酒生产作坊不受损失,周恩来还特意让军委政治部在酒坊门口贴出布告: “民族工商业应鼓励发展,属于我军保护范围。私营企业酿制的茅台老酒,酒好质佳,一举夺得国际巴拿马大赛金奖,为国人争光,我军只能在酒厂公买公卖,对酒灶、酒窖、酒坛、酒甑、酒瓶等一切设备,均应加以保护,不得损坏,望我军全体将士切切遵照。” 其实,周恩来此举还另有深意。深谙白酒的周恩来知道,茅台酒度数高,酒性烈,不仅喝起来唇齿留香,更具有消毒杀菌功能,可以代替紫药水给战士们清洗创口。 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茅台酒无疑帮了红军大忙。 多年后,周恩来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无不感慨地说道: “长征路上,茅台酒不仅能喝,还被我们看作万应良药,洗伤、镇痛、解毒、治伤风感冒,包治百病。” 周恩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酒量呢?其原因有两个。 第一,周恩来是江苏淮安人,祖上很多人当过官,其中当得最多的就是师爷。 我们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人情社会,既然为官就少不了来往应酬,没有点酒量自然是不行的,周恩来可能因此遗传了酒量好的基因。 后来,周恩来在接受美国《纽约时报》采访时曾提及此事,幽默地说道: “师爷在旧戏里的脸谱是红鼻子,大概因为他们都是喝酒的。” 此外,淮安当地以前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长辈会让儿孙辈们喝点酒,庆祝节日,这个习俗也从小就锻炼出了淮安人的酒量。 第二,我们知道,长期以来周恩来都负责统战工作,应酬是难免的,这也一定程度上练就了他非比寻常的酒量。 虽然周恩来酒量非常好,但是他极其自律,从来不贪杯,也从来不因为喝酒而误事。 尤其是在战争年代,如果不是工作需要,周恩来对酒都敬而远之,不仅他自己如此,他还劝家人少喝。 周恩来和他父亲因为喝酒还发生过一次小插曲。 抗战时期,有一次,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因为心情不畅,所以多喝了几杯。等到他起身准备回房休息时,打了个趔趄,差点摔倒。 那天恰逢周恩来夫妇来老家看望父亲,周恩来看到父亲醉酒的样子,又心疼,又严肃地劝道: “大,我们这里人手少,大家都有事,您喝成这样,就得要人照顾您,这多不好!以后还是少喝两杯好!” 老爷子虽然醉酒,但神智仍十分清楚,他知道自己贪杯不对,所以干脆沉默不语。一旁的邓颖超见周恩来语气有些重,于是对周恩来说: “你就不要再说了,让老人好好休息一会儿。” 周恩来一听,立马意识到自己的措辞有些不妥。他想起父亲一生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直到晚年才来到自己身旁,如今只是多喝了两杯酒,又有什么过错呢? 想到此处,周恩来感到愈发愧疚。 他和邓颖超再次来看望父亲。午饭时,他主动端起酒杯对父亲说: “大,我们光顾忙,没空陪您喝酒,昨天我说您不对,小超要我今天来陪您饮几杯,算是我尽孝和赔礼。” 周贻能一听此言,心里的委屈也消了大半,他对儿子说: “恩来,你说得没错,现在哪是喝闲酒的时候?” 父子俩对视一笑,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之前的这点小矛盾也在酒中烟消云散。 二 酒对周恩来来说,有时候还是武器。重庆谈判时期,周恩来就用手中的酒当武器,“打败了整个国民党”。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发动内战找借口,不怀好意地邀请毛主席去重庆谈判。 毛主席为了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愿,毅然赴约,周恩来作为外交和保卫工作的负责人,陪同毛主席参加重庆谈判。 由于在一些重大问题,比如军队编制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谈判桌上剑拔弩张,火药味十足。 而在谈判桌外,另一场“战争”也在展开。 毛主席一行来到重庆后,国民党政府要员、民主党派人士和各界名流等争相宴请,宴会不断。 每次宴会,人们都拥上来,争着向毛主席敬酒,毛主席酒量不行,这么多人向他敬酒肯定是吃不消的,这时候,周恩来就帮忙解围了。 在众多应酬场合,周恩来总是与毛主席形影不离,紧贴毛主席而坐。 每当毛主席谈话时,他就退后半个身子让毛主席为先,敬酒时他又抢前半个身子挡在前面,既替毛主席挡了酒,又不失礼节。 就这样,周恩来以他惊人的酒量,代替毛主席一杯接一杯酒地干,挡住一圈又一圈的“酒杯攻势”。 与民主党派等人喝酒还好些,与国民党官员干杯简直是在打仗。 像张治中将军这样,是真心敬毛主席的还比较放心,但是其他国民党人员,比如军统人物来敬酒,便不能不格外提防。 碰到这种情况,周恩来每次都要连喝两杯,不仅要喝敬毛主席的,还要喝敬自己的。 酒量了得的周恩来挡毛主席前面,一杯接一杯地干。酒酣之后的周恩来愈显神采奕奕,机敏过人,对方不管提的什么问题,都能被他巧妙化解。 宴会上有个背照相机的记者见此情景无限感慨地说: “唉,一个周恩来就打败了整个国民党……” 宴会结束后,周恩来回到红岩办事处。秘书闻到周恩来的呼吸都是酒气熏天,便心疼地小声问: “周副主席,你怎么一杯也不让主席喝?他只要喝半杯你就可以少喝三四杯啊。” 周恩来低声喃喃说了一句: “我怕酒里有人做手脚,放毒。” 三 虽然周恩来酒量非常好,又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但在他一生中,还是有过三次醉酒经历。 第一次醉酒是在结婚之时。 那是1925年8月,周恩来和邓颖超喜结良缘。 两人没有大操大办,也没有举行任何仪式,而是请了几位关系亲密的朋友,大家一起简单吃了顿饭。 当天晚上,作为新郎官的周恩来兴致很高,频频举杯,来者不拒。 酒酣之时,周恩来情绪高涨,和蔡畅等人谈天说地,好不痛快。 到了后半夜,众人想起身告辞,周恩来却依然兴致未减,不让大家走。 于是,大家又重新坐下来,喝酒聊天,一直聊到天亮。 多年之后,邓颖超回忆起当天的场景,对工作人员笑着说: “从那天起,我才知道周总理能喝酒,也是从那天起,我就开始反对他喝酒。可是没办法,几十年了,也由于工作的关系,他的酒一直没少喝……” 第二次醉酒是在莫斯科的欢迎晚宴上。 1954年那年4月1日,在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夕,周恩来抵达莫斯科,就日内瓦会议内容和苏联提前准备。 双方结束会谈后,在周恩来临行前的晚上,赫鲁晓夫设宴款待周总理。 苏联人喝酒有个习惯,喝酒前会有一大段祝酒词。 照例,赫鲁晓夫说完一段祝酒词后,大家开始正式开喝。 苏联人喝起酒来那就是一个民风彪悍,我们敬酒一般是谁敬酒谁喝,其他人不必喝。 但是苏联人敬酒,其他人也要跟着喝,加上伏特加本来就度数高,因此几轮下来,周恩来已经是红光满面。 但是他的思维依然十分敏锐,在举杯回敬赫鲁晓夫时,不忘阐述中国方面对日内瓦会议的看法: “我们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的:中国、朝鲜、越南一起出席这次国际会议,这件事本身就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就是一种胜利。” 苏联人对周恩来的讲话报以热烈的掌声,随之而来的是更猛烈的敬酒。 这次宴会周恩来喝的酒大大超过了他平时所控制的量,宴会结束后就呕吐起来。 赫鲁晓夫见状连忙叫来私人医生,直到周恩来情况稳定后才离去。 事后,周恩来向毛主席汇报完莫斯科的会谈情况,在汇报完正事之后,他对毛主席说: “主席,这次我还犯了个错误,要向你检讨呢。” 毛主席问道: “什么错误?” 周恩来略带歉意地说道: “我在宴会上喝多了,有点失态......” 毛主席知道周恩来酒量非常好,重庆之行为自己挡酒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于是问道: “比重庆喝得多?” 周恩来自责地说道: “吐了,导致回来的日期也推迟了一天。在这样的外交场合喝吐了,丢了丑,这是我的错误,我向主席,向中央检讨。”“哈哈……” 毛主席听完笑了笑,摆了摆手,风趣地说道: “喝酒的人喝醉了,这是常有的事,算不得丢丑。要是换成我,我不跟他们对酒,我跟他们比吃辣子,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周恩来最后一次醉酒,是在1958年,然而这一次,毛主席却罕见发怒。 当时是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返回祖国,周恩来在北京饭店设宴,为凯旋归国的将士接风洗尘。 此时,周恩来由于肝脏不好已经很少喝酒了,经常以水代酒。 但是在这次接风宴上,一向稳重的周恩来难掩激动,他倒掉秘书递过来的水,转身吩咐道: “今天我很高兴,要动真格的,给我换酒。” 话音刚落,众将士掌声雷动。 周恩来和从朝鲜归来的杨勇、王平两位将军喝得神采飞扬,舒实过瘾,慢慢地,周恩来的话越来越多,醉意酣然。 众人见状,便提议喝酒暂时告一段落,大家一起跳舞去。 周恩来虽然已经头晕脑沉了,但是他依然打起精神和大家一起跳舞,他总是这样,不管什么情况下都维持风度翩翩的形象。 两支舞曲后,周恩来实在难以支撑,便一个人来到场边椅子上坐下。 这一坐不要紧,之前强撑的精神松懈下来后,酒劲一下就起来了,干脆躺在椅子上睡着了。 众人怎么叫都叫不醒,担心周总理受冻着凉,就连人带椅子抬进了休息室。 事后,周恩来自觉有些失态,于是主动向毛主席写了份检查。 毛主席听闻此事后,没有像往常那样轻描淡写般一笑而过,而是罕见的大发雷霆,并且狠狠地批评了周恩来。 不过,毛主席批评周恩来并不是因为醉酒失态,耽误工作。 毛主席批评周恩来,是考虑到老搭档已经60岁了,长期不知疲惫的工作加上经常熬夜,健康状况早已大不如前。 毛主席心疼周恩来的身体,不想他因为喝酒引出其他毛病,所以才罕见发怒。 四 而周恩来也将这件事情铭记在心,牢记毛主席的指示,从此以后,再也没有醉过酒。 不仅如此,他还严格要求外交人员以及其他部门各级领导,并定下规矩: 外交人员喝酒不准超过本人酒量的三分之一,不管哪一级领导,喝酒都要自律,而且做下级的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领导,让他们少喝酒,更不能喝醉酒。 在周恩来的严格要求下,连一向嗜酒如命的许世友也开始收敛起来,每次喝酒再不超过半斤,喝酒的频率也逐渐降了下来。 然而,意外还是时有发生。 1969年,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姬鹏飞为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罗博,以及外交官员阿果利等接风洗尘,乔冠华也参加了这次宴会。 姬鹏飞也是酒量极好,乔冠华更是有“酒仙”之名,阿果利不知深浅,叫板要和中国外观人员拼酒,结果没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 宴会结束后,醉醺醺的阿果利爬上了一辆小轿车,向外交公寓开去,当轿车行至建国门外大街时,不幸发生车祸,一名中国工人在车祸中丧生。 阿尔巴尼亚政府获悉此事后,立即紧急将阿果利召回国。 周恩来更是极为震怒,他对姬、乔等人严厉批评道: “你们外交部,看着阿果利过量饮酒不仅不劝阻,反而一再劝酒。阿果利是在中国,又是我们的客人,出了事,责任主要在我们。作为外交官,特别是你们几位领导同志,喝酒一定要有节制,喝多了容易误事……” 事后,周恩来又重申了“外交人员喝酒不能超过酒量三分之一”的规定,并严令各级人员严格执行。 晚年的周恩来,由于身体原因,已经极少喝酒,就连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也只是用嘴巴沾了沾酒杯,以示敬意。 周恩来喝的最后一杯酒,是毛主席过81岁生日时喝的。 那是1974年12月26日,彼时的周恩来也已经76岁,身体罹患膀胱癌等多种疾病,情况非常不容乐观。 即使这样,他依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忙碌不停。 毛主席81岁生日那天,周恩来把工作人员都叫到一处吃了个便饭,饭前,他举起酒杯说道: “让我们大家共同祝愿毛主席健康长寿。” 说完一口喝光了杯中的茅台酒。此时周恩来的身体已经难以承受酒精带来的巨大刺激,他喉咙滚动,脸上出现两片红晕。 这是对毛主席发自内心的美好祝愿。 1976年12月,周恩来进入了断断续续的昏迷状态,医疗组的专家们感到周恩来的病情已到了最后阶段。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在燃尽了最后一点生命之光后,与世长辞。 工作人员将周恩来去世的噩耗告诉毛主席后,他沉默良久后才点了点头,此时的毛主席说话已经极为困难了,没人知道他平静的外表下蕴含多大的悲伤。 只是,护士和陪伴他的人注意到,那天晚上毛主席在观看电视时,眼泪从他衰老的脸上流了下来。 1976年9月9日,在周恩来去世8个月后,毛主席也走完了他的一生。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