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警戒2尤里复仇 https://www.hongjing520.com/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章然见习记者许紫莹 杭州80后爸爸徐旭峰,为兼顾家人和事业,选择每周天津和杭州往返,周一上班路上通勤时间4个多小时。 网友问他为什么不回杭州?徐旭峰说,不是没想过回来搞事业,但是上有老下有下,谁敢赌明天呢? 今天(12月6日)早上5点19分,徐旭峰已经在等待电梯下楼,他要坐6点50分的早班机从萧山国际机场飞天津。 成年人的生活不容易,是很多人看完徐旭峰通勤故事的感受。 事实上,像徐旭峰一样,选择双城生活的人还有很多。 徐旭峰的故事经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推送(此前报道戳这里)后,有多位网友来分享了自己的双城生活。 有舍有得、酸甜苦辣的滋味,尽在这些真实努力的日常里。 家在杭州,工作在上海 上班通勤往返时间6小时 简女士住杭州滨江。 2016年,她被前公司从杭州抽调到上海工作,三年后,她跳槽了,继续在上海一家食品代理公司工作。 前后加起来,家在杭州,工作在上海的生活,她已经过了五年。 工作时间比较自由是这份工作的优势条件,工作上许多事宜用一台电脑就能完成。 所以简女士只要保证一周内有两三天在上海,线下对接客户就可以。 每周二,是简女士出发去上海的日子。 早晨6点半,简女士收拾妥当打车出发,直奔杭州东站,去赶7点26分的高铁。高铁路上花费1小时左右,下了高铁后,简女士继续打车去公司,一直到9点半进公司。 上午10点钟,简女士正式开始见客户。“通勤路,基本上要花三个小时左右,我多年跨城通勤,已经有很多小经验了,时间点掐得很准,基本上班都不会迟到。” 周五晚上,简女士又开始了从上海返回杭州的路途。 晚上8点多,简女士选择打的去上海虹桥站,只要赶9点半的高铁回杭,到家的时间,能控制在11点左右。 只要时间控制得当,周末,简女士就可以与丈夫、儿子一起度过,享受亲子时光。 疫情之下跨城上班曾被隔离 双城生活家人的理解很重要 疫情来临,让简女士的上班路变得复杂起来。 进入杭州后,简女士没办法进入儿子的学校,家长会、运动会等活动她都不能出席,“对儿子还是蛮愧疚的”。 前不久,简女士还因为跨城上班接受了隔离等管控措施。 10月29日,因家里有事,简女士想早点回去,所以改乘晚上7点半的高铁,从上海返回杭州,结果,在同一车厢里,有一位上海病例的密接者。11月2日,杭州相关部门通过大数据找到了简女士,她作为次密接被带去酒店隔离。 在酒店,简女士没有休息,待了一星期,她也抱着电脑工作了一星期。 “那时候我家人很担心我,我也真的意识到,原来疫情离我这么近。” 之后,简女士就对疫情防护很上心了,她只乘从上海直达杭州的高铁,在高铁上不吃不喝,也不接触任何东西,以保证自身的防疫安全。 公司也很人性化,领导知道简女士跨城工作,为简女士承担了往返路程的费用。 “奔波之类的,说实话,我已经习惯了,现在杭州去上海也比较方便,在上海和杭州跨城上班,其实和同城工作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对家里实在是亏欠比较多。” 在这一条跨城上班的路上,简女士最感谢的就是丈夫和孩子的理解和包容。 简女士的丈夫是自由工作者,照顾着家里大部分的事情,包括他们正读高一的儿子。“丈夫很理解我,一直说就让我好好工作,不用担心家里。” 家和工作难以两全 是跨城上班的难题 出于为人母的责任感,简女士会尽量腾出时间陪伴儿子。 去年,孩子读初三,简女士每日往返于杭州和上海,“儿子学习很辛苦嘛,他每天早上7点钟就出门上学了,我就想,每天回来杭州的话,至少早上能给他做顿早饭。” 那段时间,简女士每天的上下班通勤时间都需要6小时左右。 昨天(12月5日),简女士在杭州陪儿子过了16岁生日,“每周回来,也是为了尽量不错过孩子重要的成长瞬间”。 有没有想过从上海回杭工作? “在上海工作了这么多年,人脉资源都在上海,也有了自己的朋友圈,放弃这些回到杭州来需要莫大的勇气,更何况,在上海收入更高,人到中年压力很大。” 除了简女士,杭州毛女士因为老公工作在沈阳也在经历着“双城生活”。 毛女士的丈夫陈先生在沈阳工作,两夫妻已经在双城生活10多年了。 今年以来,因为疫情,老公规律返回杭州的计划被打乱,回家的次数因为疫情一次次减少。 “偶尔,也会有撑不住的时候,家里女儿读高一,不住校每天都要接送,我又要上班,又要管娃吃饭,又要接送,一个人安排事宜的时候感觉好累,但是想想丈夫也不容易。他要顾虑的东西和现实会更多。”毛女士告诉小时新闻记者,丈夫在沈阳那边有一定的职位和资源人脉,他们也不是没有商量过丈夫回杭工作的事情:“如果来杭州,意味着他这二十年的打拼就全部都要抛弃掉,一切从头开始。我老公已经44岁了,这样的举动太冒险。这可能会意味着家里大部分的稳定收入将成为未知数。”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