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倍数与因数》(二)-2021-2022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2022-02-27| 发布者: 米乐网|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探究7的倍数在学生明确倍数与因数的概念和依存关系后,通过多媒体展示,请学生思考“屏幕上哪些是7的倍数”......
探究7的倍数
在学生明确倍数与因数的概念和依存关系后,通过多媒体展示,请学生思考“屏幕上哪些是7的倍数”,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汇报,有的学生通过整除的方法,可以找出7的倍数,还有的学生则利用倍数与因数的关系列算式找出7的倍数,我则顺势引导学生思考7的倍数有多少个,学生会发现算式是列不完的,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有无穷多个。
在这些活动中,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一年级数学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计算题

三年级数学计算题100道

互质数。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一般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商为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最小公倍数。
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先用这几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就得到了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在同一个位置,一次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的优点:能直观地反映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又能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
扇形统计图的优点:能反映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平均数: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不能找到最中间的一个而是找到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话,中位数是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中位数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可能不止一个众数,也可能没有众数。

为了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我设计了第三个环节 巩固练习 注重发展
我将遵循由易到难得原则,循序渐进的进行分层练习,第一层次是基础题,进行简单的计算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第二层次是提高题,同桌两人合作,一人说一个数字,另一个人试着说出它的因数和倍数,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

两个数(或几个数)为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为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0为较小数,最小公倍数为较大数。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分数的意义和单位分数单位。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分数。一个物体、一个计算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植树问题:
段数=总长÷间距;      总长=间距×段数;
两端要栽:棵数=段数+1;         
两端不栽:棵数=段数-1; 
封闭的图形(例如围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棵数=段数
方阵问题: 最外层的数目是:边长×4—4 或者是 (边长-1)×4
整个方阵的总数目是:边长×边长
数对可以表示确定的位置,数对的前一个数表示“列”,后一个数表示“行”。
如:(2,3)表示第2列第3行
在方格图中,如果两个数对中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数对表示的点在同一列;如果两个数对中第2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数对表示的点在同一行。也就是左右平移时,数对中第1个数会变,也就是上下平移时,数对中第2个数会变。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米乐网 X3.2  © 2015-2020 米乐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