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 http://www.xtbaize.com 最近的热搜,被一个女人承包了。 前几天,她发布一条朋友圈:“出差半年。” 目的地是我们位于太空的三室两厅:空间站。 她是王亚平,曾搭乘神舟十号登上太空,是当时飞向太空最年轻的宇航员。 此次出征,她将乘坐神州十三号,成为中国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 许多人被她的美貌吸引,也有很多人疑惑:凭什么是她? 从樱桃村飞向太空 1980年,王亚平出生于山东烟台的一个村庄,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五亩樱桃林。 家境贫寒的孩子,早早懂事。七岁时,瘦弱的王亚平就会抢着帮父母做农活。 她性格要强,成绩稳居前列,考第二名都会止不住地抹眼泪。 成长中,王亚平唯一的一次叛逆,是在志愿填报时。 父亲希望女儿去读师范类中专,早早工作,平淡安稳过余生。 但王亚平心有一把火焰,她想走出大山,步入大学校门。 她偷偷改掉志愿,升入高中。命运的转机发生在高三——时隔八年,山东招飞办到烟台招飞行员。 王亚平是班上唯一不戴眼镜的学生,又常常获得长跑第一名,身体素质优秀。 在同学的鼓励下,她尝试报了名。 几万人经过严苛筛选,最终留下了37位,王亚平位列其中。 17岁的她,进入冰天雪地的长春,接受飞行员的系统训练。 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她都做好了充分准备。 零下十几度,寒风凛冽如刀,王亚平在清晨出来跑步,哪怕汗打湿衣服,在后背凝成大片薄冰,睫毛挂着冰珠,遮挡视线,她也从未想过放弃。 辛苦没有白费,21岁那年,王亚平学会驾驶4种飞机,被分配到武汉空军,执行抗旱增雨等任务。 2007年,重庆遭遇特大旱灾,土地皲裂,森林大火频发。 王亚平接到增雨任务,当天空出现厚重云雾时,她驾驶飞机,在电闪雷鸣里穿梭,尝试发射增雨焰弹。 穿过浓密白雾,气流迅猛,飞机剧烈颠簸,仪表盘甚至出现轻度结冰,“对飞机而言是致命的。” 出生入死之间,王亚平圆满完成任务,久旱的大地,迎来甘霖。 八年间,王亚平接下“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汶川地震救灾物资运输”等重任,无一不出色完成任务。 王亚平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蜕变,则与前辈杨利伟有关。 当年神州五号拖曳着红色尾焰,首次进入太空。 中华千年航天梦的新篇章,从此书写,举国上下,欢呼沸腾。 望着荧幕上杨利伟的身影,王亚平心想:“中国现在有了第一个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如果可能,我要做那个向太空挑战的人。” 机遇在多年后降临——神州九号计划选拔女航天员。 凭借优异的飞行记录,王亚平和战友刘洋同时入选,成为首批女航天员。 日常残酷的训练,几乎抵达人类的极限。而每天训练结束后,王亚平会主动留下,给自己增加一个小时的器械训练。 梦想就在眼前,王亚平使出全力,奋力争取。 可最终成功入选的女航天员,却是刘洋。 王亚平与梦想失之交臂,成为“备份航天员”。 有媒体曾问王亚平:“落选了,你难过吗?” 她淡淡一笑,霸气回答:“这就好比打仗,还差最后一个山头时,我们关注的是怎么把它攻下来,而不是谁去攻。”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一年后,凭借过硬的飞行技术与超强的心理素质,王亚平通过重重选拔,被确定为神舟十号飞船首飞女航天员乘组。 她在太空中做物理实验,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太空授课的女教师。 四十分钟的课程,点燃了无数孩子心里的航天梦。 多年后,一些在台下痴痴望着她做实验的孩子,走上了航天的道路,成为了与她并肩作战的同事。 如今,王亚平再次踏上征程,此次任务中也有太空授课的项目。 铿锵玫瑰,英姿飒爽,直上云霄,再叩苍穹。 光鲜成绩背后,是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 离心机,是航天员公认的魔鬼机器,能够模拟太空超负荷环境。 训练时,王亚平会感到头晕目眩,呼吸困难,脸上肌肉被甩到变形,眼泪止不住往外流,“就相当于8倍的体重压在你身上”。 在“度秒如年”的剧烈痛苦中,她依然能准确重复各种标准动作,答对“判断信号”等题目。 针对出舱的训练,是穿着120斤的液冷散热服,被吊入水池中,在水下高压环境完成指定出舱动作。 一次训练长达4、5个小时,严重消耗体力,“相当于跑一次全马拉松”。 训练结束后,她常常端不起碗,拿不稳筷子,甚至连体重都会降个1、2公斤。 三年时间,王亚平离开基地的次数不超过3次。 从穿上军装开始,她就将国家的需要,放于小家前面。 王亚平的丈夫赵鹏,也是一名飞行员。 两人恋爱时,由于执行任务不同,无法碰面,日常交流是每天飞行结束后,发短信报平安。 “某次赵鹏夜间飞行,回到宿舍倒头就睡,忘了发信息报平安,王亚平担心得一夜没合眼。” 结婚前一天,王亚平刚执行完任务,赶到机场,离飞机起飞只有十分钟。 所幸当天航班由于天气原因延误了半个小时,“还得感谢天气,不然你明天当不成新娘了。” 结婚6年后,王亚平与丈夫才生活在一起。 由于航天员训练繁重,两人依然是聚少离多,只能暂放儿女情长。 神州十号发射后,王亚平与丈夫通话。丈夫不关心太空上的一切,只是急切地问:“我回看直播,看见那天你出发的时候表情有些痛苦,还好吗?” 时隔八年,王亚平乘坐神州十三号,再次启程。 她已经有了五岁的女儿,隔离训练时间长,女儿想妈妈想得直哭,“只能隔着栅栏远远地看一眼。” 王亚平曾问过女儿:“要不要给妈妈提个要求呀?” 女儿用稚嫩的童音回答:“妈妈必须给我摘颗星星回来。” 王亚平问:“为什么只要一颗星星呀?” 女儿说:“要不然天上就不亮了”。 迢迢银河,手摘星辰,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 10月16日,王亚平出发为女儿去摘星星了。 发射现场,女儿挥着小手,眼里含泪,大喊着:“妈妈,加油!” 王亚平眼眶湿润,脸上尽是不舍。 不仅是因为将要长时间离开年幼的女儿,更是因为,这条路存在太多未知。 “每一位航天员,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航天,人类历史上最伟大也最危险的事业。 1996年,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万众瞩目中,火箭忽然发生倾斜,急速坠落,轰然爆炸。 一朵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6位科研人员当场死亡,57位受伤。 2003年,杨利伟驾驶神州五号穿过大气层时,窗外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而玻璃窗出现裂纹,飞船咯吱乱响。 曾经,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便是由于防热板的一条裂缝,导致航天器解体。 但杨利伟镇定展示五星红旗,工作人员观测到他心跳平稳,没人发现异样。 在《太空一日》里,他回忆当时感受:“展示红旗时,我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2008年,神州七号的主要任务,是验证太空行走。可是翟志刚和刘伯明打开舱门后,轨道舱突然响起了火灾警报。 生死考验间,他们坚决选择出舱,同时改变计划,为了避免任务失败,率先在舱外展示了五星红旗。 为了让五星红旗飘荡在太空,为了让中国航天向前迈出一小步,他们甘愿付出生命的代价。 王亚平亦然,在她心中,使命重于生命: “当我身穿航天服,准备为祖国出征太空的时候,我心中充满的都是对祖国的热爱,对我们航天事业的热爱。 因为这份热爱,足以让我克服所有的困难,战胜所有的难关,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总有人问:“为什么我们要不计代价,发展航天科研?” 因为科技实力,是国家的底气。 如叶培建院士的话: “从明朝开始我们丧失了我们的海洋权,宇宙就是个海洋,月亮就是钓鱼岛,火星就是黄岩岛,现在我们能去却不去,将来的后人会怪我们。” 多年前,世界蔑视中国“造原子弹”的计划,甚至连国际保险公司,都将中国拒之门外。 无数顶尖人才隐姓埋名,背井离乡,扎根偏远大漠,呕心沥血,奉献青春,才让积贫积弱的中国,有了第一颗原子弹。 那句“我们中国人要造原子弹”,终于不是其他国家眼里的笑话。 一代又一代人的血汗和牺牲,缔造出如今火箭飞船“下饺子”般的盛况。 “了不起的中国,了不起的中国人!” 航天她力量 王亚平抵达空间站后,#王亚平太空辫子抢镜#上了热搜。 失重环境里,她的头发向上竖起,格外有趣。 然而评论区,却充斥着一些质疑的声音: “王亚平怎么会被允许留长头发?” “王亚平的头发该剪剪了,纪律何在?” 想起美国前宇航员凯蒂·科尔曼也曾被人问道:“在失重环境下,长发看起来并不利落,为什么不考虑留成短发?” 她掷地有声地回答:“我的长发更像是一种声明——太空,同样也属于女性。” 妇女节时,有媒体采访王亚平多次提及“女航天员”,王亚平温柔说道: “很多人在称呼我的时候习惯性地在航天员前加上女这个字。” “或许是这个职业女性确实很少吧。” “但我是这么认为的,太空是公平的,它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给你优待,同样也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对你关上大门。” 人们习惯将航天视为男性的战场,一路走来,王亚平也遭遇到不少阻碍。 先是父亲的态度:“你在地球上飞一飞就行了,跑到地球外面多危险啊?” 再是神舟十号选拔时,丈夫担心她去了太空,会对生育有影响。 如今即便霸占热搜,但人们对于王亚平的关注点,依然是“怎么平衡事业和家庭”;“怎么平衡事业与妆容”。 微博上“航天员在太空来例假了怎么办”的话题,更是因违规不显示。 人们仿佛认为女性本该安分守己,照顾家庭,而不是冲向未知的领域,去冒险,去征服。 其实,在太空环境中,女性反而有更多的优势。 “女性有更敏锐细腻的观察力与感觉,身体条件相对更容易适应长期的太空生活。” 长久以来,女性在航空中处于边缘位置,但太多的“王亚平”,刺破了人们原有的刻板印象。 如北大教授戴锦华所说: “女性主义最重要的力量,是我们拒绝本质主义的刻板化印象,在于我们尝试朝向世界,看向主流社会当中种种边缘的弱小的另类人群。 看向形形色色像女性这样的,曾经被指认为他者,被放逐在文明之外的人群。” 中国航天,从来不缺“她力量”。 早在2016年,中国航天的女性职工占比就超过了45%。 “中国居里夫人”王承书辞去美国的优渥工作,毅然回到祖国。她离开丈夫与孩子,在简陋逼仄的工作台上,隐姓埋名30年。 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发射,中华儿女终于扬眉吐气,王承书也被毛主席称赞为“女功臣”。 “5、4、3、2、1!点火!” 中国航天首位女性01指挥员张润红的口令刚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她被同事称为“航天女版许三多”,生病输液时,临近上班时间,她果断拔掉针头奔向工作。 她能扛一百来斤的加注软管,能通宵达旦排查火箭故障,也能爬上凌空几十米的塔架摆杆,在高空挥斥方遒。 她们勇敢、坚毅、决然,如战士般冲在最前,披荆斩棘,无惧牺牲。 央视主持曾采访过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问道:“你当时有没有做万一回不来的思想准备,毕竟航天史不乏这样失败的例子。” 刘洋引用了《悟空传》中的一段对白,作为答案: “大圣意欲何为?” “踏南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返?” “便一去不返。” 俄罗斯民谣唱到: “女孩是由什么做成的?”“鲜花、还是戒指? 花边、还是果酱?” “女孩是钢铁做成的, 是认真努力和自我奉献做成的, 是由毅力和仁慈做成的, 是勇气和握紧的拳头做成的, 这才是女孩的本质。” 今天,我们把聚光灯给了王亚平,如同女孩间一次力量的传递: 女性不必为了家庭献祭自己的人生,不必因为性别被限制梦想的疆域,不必因为任何声音,让渡选择人生的权利。 如美国前女宇航员凯蒂・科尔曼给王亚平的祝福: “当你看向窗外的星星,看见我们的地球,别忘了,数十亿女性也借着你的目光看向窗外。” 点个“在看”, 不要让她的热度三天就过去,因为这才是值得更多人被看到的真顶流。 愿航天员平安归来,愿所有女性都能自由奔赴在想要的领域。 “女孩的征途,也可以是星辰大海。”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