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婚外情调查取证 http://www.lihunlvshi.com/ 导读 相信这一次寒冷,也很快就能过去。 来源:“王耳朵先生”微信公众号 作者:我是王耳朵 这轮上海疫情,大家想必都已了解。 数字还在攀升,到今天无症状感染者都有5万多例。 正巧前两天,看到一篇上海原副市长谢丽娟回顾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的文章。 才发现,当年的那场疫情,与今时今日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01 1988年暴发的传染病,因一种叫毛蚶的食物而起。 上海人本来就爱吃毛蚶,而且不是熟吃,只是用开水烫一下,就图那口半生的鲜味。 当时,上海附近的启东在江里挖出一个大毛蚶带。 4000吨毛蚶,一半以上都销往上海。 那还是买肉要用票的年代,毛蚶好吃,不用票,还便宜,人们当然争相购买。 想象一下,小龙虾突然只要几块钱一斤,你抢不抢? 不过那时没人知道,那片水域其实已经被污染,运输毛蚶的船还运送过粪肥,导致那些毛蚶都带着甲肝病毒。 全上海有230万人吃了这批毛蚶,结果甲肝暴发,连续好多天单日新增1万以上。 两个月的时间,30万人感染。 这是什么概念?要是那时候有微信,估计朋友圈都炸锅了。 上海一处由单位礼堂改建的临时医院挤满了甲肝患者 铺天盖地的疫情里,出现了许多让人无奈的局面。 一是最开始的掉以轻心。 其实早在1982年底,上海就出现过一次由启东毛蚶引起的甲肝流行,只不过当时收治的病人总共就一万多。 一次小规模暴发,上海的医疗和卫生系统足以很快很好地扑灭。 所以,没引起什么重视,更没有做什么预防准备。 二是很多信息不够明朗。 谢丽娟回忆,那时正是改革开放之初,上海经济建设备受重视的时候。 秉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想法,相关部门对疫情的具体情况还有所“保密”。 顾虑太多,搞得很多防疫措施不能很好地执行。 即便医生都知道,只要做好防护,讲卫生,就能把传染降低。但普通民众不专业、不了解,就会很紧张。 三是医疗资源被挤兑。 当时上海增设了一万多个隔离点、十几万张床位,但医护人员就那么多。 有次谢丽娟走访医院,一个病人跟她大声抱怨: “我从早上发烧进来到现在,一口水都没喝上,你们就忙到这种地步?” 说实话,还真就忙到这种地步。谢丽娟说她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鼻子发酸。 你看,回顾当时的情况,再看看现在,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 02 那34年前,上海是怎么把甲肝疫情摁下去的? 除了抓紧扩充医疗资源,首先做的,就是最大力度公开信息。 上海传染病医院院长频频在电视上通报实时情况,广播每天滚动科普,各种报刊都开辟专栏。 为的就是让每个人都知道,别生吃毛蚶了,也不必乱着急,好好洗手、讲卫生就是最好的防治。 再就是呼吁市民,少出门,别出门,减少接触,也就降低了感染。 也别疏忽大意,一旦有苗头,抓紧治疗。 信息都清楚了,大家心里也就没那么慌了,交叉传染得到了有效避免。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上海的领导,担心防疫政策落实到基层会束手束脚。 于是公开表态:“这是一场病灾,上海有什么事,要说责任,就得是我的责任。” 这话听起来轻松,但真的给压力巨大的防疫人员打了一针强心剂。 他们得以放开手脚,更灵活地推进工作。 比如说当时有个病例:一个孩子的满月酒桌上有毛蚶,大人觉得好玩,给宝宝舌头上舔了舔。 结果年轻的妈妈和两个月不到的婴儿都染上甲肝。 对这样的情况,上海因人制宜设置家庭病床328张,让大人带着孩子隔离。 还有针对孕妇,在了解甲肝不会导致胎儿畸形后,上海专门设立了甲肝产科病房。非常时期,怀孕的妈妈也能很顺利被收治、生产。 当年上海的甲肝产科病房 信息的透明公开,媒体报道的到位,市民不再人心惶惶,当然积极配合。 有了兜底的声音,有了人性化的具体措施,大家也都更乐观,有信心。 感染人数30万的甲肝,短短两个月,就被上海消灭。 03 回顾完往事,再来看看上海当下的情况。 前两天,上海官方发布了一则道歉: “面对传染性、隐匿性极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我们的认识不足; 针对感染者大幅增长的情况,我们的准备也不够充分; 同时,一些防控措施执行不到位,落实不到位,有些封控地区群众生活保障不够周到。” 几句话,说清楚了上海正在面临的主要麻烦。 其实看看现在上海防疫出现的问题,不难发现,有些和34年前几乎如出一辙。 上海经历过迪士尼封控下的烟花、把奶茶店划分为最小的“中风险地区”,科学精准,一直被称赞。 但这次“精准模式”在与奥密克戎的赛跑中,却显得力不从心。 而且上海本来就是人口流动很大的大都市,稍不留神,疫情还会外溢。 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病毒需要被重新认识。 有些传统的模式,比如封闭管理,虽然痛苦,但也是必要。 再就是很多时候,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人心惶惶。 新闻上陡然增加的数字,小区接二连三封控,有些小区还突然解封几个小时。 人人心里纳闷:为什么封,是疑似,密接,还是阳性?封到什么时候? 为什么临时解封,但出去买菜又被制止,到底应该怎么做? 不明不白的时候,小道消息最容易传播发酵,一时间大家不知真假,手足无措。 这也导致了接下来的民生问题: 封控期间去哪里买菜?网上买不到菜怎么办?家里有病人怎么办? 网上段子满天飞,土豆换萝卜这样物物交换的,没辙薅绿化带的,上海人只能开启自嘲模式。 他们哭笑不得,我们看着心疼。 包括这次上海疫情无症状患者数量非常多。 但网上很多人说,自己明明有症状,但却被归为无症状,不明白怎么回事。 根据浦东疾控中心一位朱医生说,上海现在所谓的无症状是无影像学肺炎症状。 但不是无发烧咳嗽的流感症状。 我们一直以为连发烧咳嗽都没有才叫无症状,事实却不是这样。 这种知识,公众没有被告知、教育,又造成许多误解,引起恐慌。 更重要的是,上海的医疗资源吃紧。 虽然现在的卫生体系肯定比当年更发达,但上海的人口数量已不可同日而语。 医护工作者筋疲力尽,意外状况还频频发生。 被医院耽误救治而去世的护士,被120拒绝帮助的老人......谁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但它们还是发生了。 如果制度上,不能给具体执行的工作人员一点灵活性,允许他们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紧急决定。 那么次生伤害恐难避免。 这些,都是当年和现在,上海在经历的问题。 04 不过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只顾着嘲讽和吐槽。 而是真正要叩问,摸索前路。 我们不能只讨个教训,却不吸取经验。 当然,今日的上海已不是当年的上海,今日的新冠也不是当年的甲肝。 但有用的经验,依旧值得借鉴。 个人觉得,我们有必要把一些政策、信息,公开地更清晰一点。 哪些小区封了,为什么封,居委会应该做什么,居民应该做什么。 轻症、无症状应该怎么办,是居家隔离,还是要去挤兑医疗资源...... 一件件慢慢来,说清楚了,大家明白了,自然不会焦虑,有条不紊,好好配合。 很多临时的政策,也要有弹性的余地。 谁都无法预料突发状况,特别的事情,也当灵活地去办。 不能让本来就生着病的人,因为小区封闭,无法就医。 不能让不会网购的老人,买不到菜,苦苦哀求。 不能让孩子一个人隔离在封闭的小区,妈妈从外买菜回来,却进不去。 规定严格,但人也该有温度。 前两天闵行区,有个阿姨独自拎着大包小包,要去医院。 但地铁停运,要走2.5公里,阿姨崩溃地掀起自己的假发大哭: “我走不动了,我是要去化疗的人。” 两位民警看见后,核查完阿姨的核酸报告,马上开着警车送她去了医院。 这就是我们希望更多看见的人情味:既保证了防疫,又顾全了人的需要。 而我们普通人,也有权利讨论、提建议。 目前的讨论,很多夹杂着情绪,我们可以冷静下来,提出更理性的想法。 比如你小区被封过,遇到过不便,就可以想想,有些措施怎么调整会更合理更高效。 即便不一定都正确,但肯定比光吐槽有用。 更有能力的人,也可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更多人。 就像上海的一位大哥,悉心整理了民间防疫保护指南。 带小区居民们了解科学知识,积极自救。 告诉每个人,与其在家抱怨、恐慌,不如团结互助,积极抗疫。 当前的上海,正是焦灼期。 哪个城市突遇大规模暴发,都会措手不及。 再给他们一点信任、一点时间,相信很快就能调整过来。 每个普通人,也要先把自己妥善安排好,少添乱,再保护好身边人。 34年前,上海等来了春天。 相信这一次寒冷,也很快就能过去。 责编敬敏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