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仝麟阁的资深读者:点击上方「麟阁经略」→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其他平台读者请关注公众号“麟阁经略” 人类好不容易才走出丛林社会的野蛮时代 好几天没更新文章了,原因各位懂得。今天终于从小黑屋出来了......... 前几天,又跟人在微信群里辩了起来,自俄乌战争开始以来数不清是第几次了。 引发我辩论激情的,倒不是立场问题。我一直认为,比立场更重要的,是逻辑和底层世界观。对人的基本关怀不能缺失:无论哪国,将平民设为军事目标的战争不可能是义战。 正是因为国际上对人的关怀有了默认共识,人类才走出了“胜者王、败者寇”的野蛮时代,这算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可很多人的大脑跟不上这种进步,还停留在几百年前。所以便出现了这样一种声音:国际社会就是丛林社会,国与国的关系就是弱肉强食。 1 这便是我和很多人争辩的由头,这种观点不可能是西方国家认同的,也不可能是中国认同的,因为强者不会恒强,谁都不希望自己会有被“强食”的一天。 一旦树立了这样的底层世界观,分析问题一定会走偏。既然“弱肉强食”,那强者必然作恶多端、国际法和组织只是为强者服务的、国与国之间是零和博弈的竞争关系。 稍有国际政治常识的人,都会觉得荒谬可笑。张召忠还说过,美国海军实力大于全世界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那它为何不把巴拿马、苏伊士运河都占了,顺便再搞几个南美和非洲的港口,反正这些国家也没核武器。 如果国际法和组织都是为强者服务的,那为什么要有联合国的存在?中美英法俄一起决定瓜分世界不就成了吗?为什么搞一堆非洲国家一国一票,不论人口GDP? 如果“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那人家干嘛要跟你贸易?等你亡了再来抢你不更好吗?如果国际法是摆设,教育部为什么发文,要“加强国际法学科建设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人只要脑子稍微转一下、或者手勤快点查查资料,就不会被卢某某这种中专毕业、毫无国际政治常识的大忽悠带偏。长期吸收劣质信息,会让人的大脑受到不可逆转的器质性损伤。 就算信不过国外学者,国内的国际政治大咖,给领导人做智库、清华国关学院院长阎学通算不上“美分”吧?连金灿荣都不会说出卢某某那么弱智的观点。 我之前就分析过,卢的文是有固定范式的,先预设一个“丛林法则”的国际社会,然后把所有问题——贫穷、毒品、暴力...给你往“弱肉强食”的逻辑上引,把内政、制度、民族、社会这些复杂因素,都简化为“国际阴谋”。 这样,就能让你在不需要费脑子的基础上,有了正邪分明、俯瞰国际大事的畅快。卢是用武侠小说的写作套路,达到黄色小说的阅读效果,获得导管儿般的低级爽感。 2 有人说,“黑暗丛林”的流行来自于刘慈欣的《三体》。我觉得大可不必把锅扣在人家头上,刘是作家,写小说不写论文,能把虚构的东西不加思考套用现实,说明还是认知水平问题。 几年前和一位初中同学吃饭。那时我在商务部直属的中国世贸研究会下的服务贸易委员会工作,办公地点就在商务部研究院,那段经历让我对国际政治和贸易体系有了深度学习。 当时,我就提了一句:英国的司法制度很先进,清廉和公正的司法系统确保了商业的繁荣,才能让如此高税收的国家保持经济活力。 我刚一说完,这位仁兄就一脸不屑:西方国家,靠的是掠夺全世界才有今天的发达,而不是什么制度的原因。 他说这话我一点不惊讶,因为初中课本就是这么写的,“西方国家靠殖民掠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原始积累”是不假,但能走到发达经济体不可能只靠掠夺。 我说,且不论英国在二战后就放弃几乎所有殖民地。如果按你这个逻辑,现在最发达的国家应该是西班牙和沙俄,一个掠夺了最多的黄金,一个掠夺了最多的土地。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其实是西班牙,早在16世纪,西班牙就完成了全球殖民,黄金开采量占了全世界83%,然而仅仅一百年就衰落到啥都不是,工业革命后沦为欧洲穷国。 沙俄就更不用说了,它坐拥世界第一的领土,却连一战都没撑住。这充分说明“强食”只能在短暂提升一国国力,而维持一个国家长盛不衰还是要靠制度,而不是强食弱者。 这位仁兄当然没有接受我的观点,事实上他高中选了理科,上了大学后对历史的兴趣也仅仅停留在看网络爽文上,从没认真读过哪怕一本严肃的历史读物。 因此有了我标题那句感慨:很多人的认知水平自初中之后就没有进步。对于离生活很远的国际政治话题,不少人连想去理解的热情都没有,却热衷于点评、站队,思考的唯一模式就来自初中课本。 初中课本提供了怎样的国际史观呢?答:1840民族主义史观。初中课本上,1840年以前的历史,是中华文化傲视周边蛮夷的历史;而鸦片战争后,则是被列强瓜分的屈辱史。 这种强烈的反差感首先唤醒的是民族意识,但和“五四思潮”不同的是,今天的民族主义者再去看过去的中国,不是割裂和反思,而是带着文化自豪感。 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国力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大国,让人不再认为中国低西方一等,相反则可以傲视西方,这是对过去殖民时代屈辱的心态反弹,也是1840史观的内核。 不必评价1840史观是否正确,但怀揣着初中时代的认知,去观察更高维度的国际现象,显然是有殆无益的,2022年的世界已不可和殖民时代同日而语。 放在20世纪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也不能说完全适用于国际社会。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基于均势原则的现实主义外交,成为欧洲各国普遍青睐的方式。 尽管均势原则容易被体系内国家力量增强而打破(拿破仑崛起打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德意志崛起打破维也纳体系、纳粹和苏联崛起打破凡尔赛体系),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过去的国际社会就是纯粹的丛林法则。 (均势外交的代表人物梅特涅) 因为任何一国通过强食弱者而增长实力,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恐惧,这个原则在今天的外交体系中依旧适用。 3 除了均势原则之外,今天的国际社会对“丛林法则”有了更多的约束。丛林法则运转有个前提,就是战争容易发动,才能用绝对优势的力量迫使对方服从自己的意志。 而有四点原因导致了战争不如过去那样容易发动,分别是:1.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被普遍接受。2.战争的成本越来越高。3.国际贸易让合作比冲突更有利可图。4.国家制度转型。 今天,反战成为了世界的普遍理念,甚至有极端到认为基本国防都没有必要的程度。但你翻看历史,这种思潮其实就是在二战后开始产生,冷战结束后才成形,不过短短几十年时间。 在大部分时间段里,人对战争抱有英雄主义心态,以战为荣。这种情结产生于暴力和生产的分工,掌握暴力的人以暴力为职业,成为贵族,如果暴力不被使用,那地位也自然不复存在。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希腊青铜时代,斯巴达人就以战争为生、以战争为荣,身体残缺不能打仗的婴儿会被直接扔下悬崖摔死。 《特洛伊》中皮特饰演的阿基里斯有句话:凡是男人想要的,我想要的更多。什么是男人想要的?就是征服带来的荣耀和权力,那就是当时统治阶层的普遍心态,战争只有胜败,没有义或不义。 这种作风延续到了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中世纪、近代,一直到二战前还阴魂不散,还记得墨索里尼那句“名言”吗?“为了塑造伟大的人,即使踢屁股也要送他们上战场。” 这种精神就一直没被反思,甚至在启蒙运动批判君主专制时,也把“好战”作为一种崇高的德行,没有将其跟制度挂钩,忽略了混乱和争斗是实现专制的最好阶梯。导致以民主为目标的法国大革命,却造就了欧洲最有权力的君主。 以绝对力量为国家间的交往依据,必然会造就“丛林法则”,这也是为什么义人最多的春秋时代,在孟子眼中却没有“义战”。 但二战后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有位朋友评价战后左翼思潮,说萨特、福柯之流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感冒。确实,那会的左翼过于离经叛道,性解放后的纵欲、消解意义后的迷惘、无休止的文字游戏和美化苏联..... 但不可否认的是,那波思潮对战争的抵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彻底的,标志性事件就是,越南战争所引起的全球反战运动。可以说这件事之后,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才算真正转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究其原因还是二战打的太惨烈了,惨烈到西方人一度悲观的认为下一次战争就是全人类的毁灭,而且并不遥远(一二战才隔了几十年)。 知识界的反思尤为强烈,甚至到了否定过去一切的地步,认为曾经被人们视为正确的知识,将把人类带入深渊,便有了存在主义对权威和意义的消解,只有自己的主观经验才可靠。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理解不了后现代艺术,一个小便池能卖出天价,事实上这就是时代的产物,你告诉我油画经典,我偏要搞一个奇葩的来消解你的权威) 与其把这种思潮理解为年轻人的偏执叛逆,不如说是对二战后威权回潮的反弹。战后,西方各国的行政力量都得到了大幅增强,经济、文化、传媒都能看到国家干预的影子,在法国,表现为戴高乐的威权,在美国则是麦卡锡主义。 但是戴高乐和麦卡锡的专权却脆弱而短暂,尤其是戴高乐,作为二战时期法国人的精神领袖,其赫赫战功竟不能为其赢得连任的合法性,说明当时的反战年轻人,已经不吃“法兰西荣耀”的那一套叙事逻辑了。 4 第二点就不必多说了,现代战争的惨烈程度和冷兵器时代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两次世界大战所消灭的财富,超过了工业革命前人类生产力总和,更遑论核武器的产生,大大降低了战争的收益。 至于第三点,我认为至关重要。二战的起因之一是全球性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再往前推则是关税大战,那时的国际贸易体系虽然存在,但各国还是实行重商主义的传统,直到金本位体系垮台,发达国家间才放弃壁垒。 前两天还讨论,欧盟该不该存在。的确,作为一个超国家且具有政治实权的组织,欧盟的低效和立法代表性问题长期被世人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欧盟让欧洲第一次摆脱了战争的阴影,这一点就比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国联体系好得多。 而欧盟的前身欧共体,就是经济联盟。历史经验来看,凡是经济上关系紧密的国家,即使意识形态差别巨大、或者发生利益纠纷,摩擦程度也有限,中美就是如此。 经济全球化还增强了人的流动,出现特定的全球化阶层。比如美国的互联网巨头,它研发中心在硅谷、注册地址在开曼、业务分部和员工国籍遍及世界各地,国与国界限越来越模糊,国与国的争端也就变得没那么频繁了。 第四点,制度的变化。亨廷顿认为世界自1828年开始,经历了三波民主潮,致使绝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代议制政府。区别于过去的君主制和寡头政治,发动战争不再是少数人的游戏,而需要广泛的民众支持。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拥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却不能在朝鲜、越南、阿富汗取得成功,因为战争的合法性建立在选票之上而不是君主的意志,一旦人民发现成本过高,便会立刻向政府施压停止战争。 历史上真正让美国动用举国之力的战争,只有二战。而在二战前,即使被德国潜艇炸沉多艘客船、英国快要被希特勒攻陷的时刻,美国也不愿意卷入欧洲战争。 这就造成了日本军政府一度认为美国的经济和工业实力不能转换为其军事力量,因为美国人天性懦弱怕死。这才有了珍珠港事件,敢于偷袭实力十倍于自己的第一强国,日本高层认为美国人的意志薄弱,一旦拖入持久战就会自动投降。 但后面发生的事,革新了人们对民主国家战斗意志的认知。它进行战争动员困难,可一旦完成动员,就会爆发出不逊法西斯国家的强大战斗力,它的力量更多体现在防御性,而不是进攻性。 这里就要辟谣一下,有人说发动二战的就是民主国家,一个是日本、一个是德国。这其实是完全没有历史常识的言论。 先说日本,20世纪二十年代走上民主化之路确实不假,但日本在麦克阿瑟改造前,从没真正成为一个民主国家,先不说《明治宪法》给天皇赋予了凌驾于议会和政府无上权力,日本海陆军也是几乎独立,完全不归属议会管辖的存在。 (天皇形象经历的改变) 因此,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军队内的激人士通过一些列政变,垄断了实权,议会成为摆设。我记得高中课本里原话:日本成为亚洲法西斯策源地,都成法西斯国家了,和民主制有啥关系呢? 德国也差不多是这个路数,一战后德国虽然有了代议制政府的壳子,但德国民众并不买账,认为这是西方列强给本国强加屈辱的象征,因此魏玛政府不得民心,所谓的民主制度之下,充斥着各种激进的旧帝国思潮。 希特勒就是这些力量的代表,在经济危机爆发后,人们开始诉诸强权政治人物。当纳粹党在国会拥有32%的席位时,依然不能通过魏玛共和国宪法规定的特别授权法,获得独断的权力。 这时,希特勒想了一个狠招,在1933年某天深夜派人到国会大厦放了把大火,并将其栽赃到德国共产党头上。随后纳粹党得以提出国会第二大党共产党,获得了专断的权力。 因此说德国和日本是以民主国家的方式发动二战是完全错误的,他们是先将国家改成了法西斯政体,然后才得以发动战争。 总结一下逻辑就是:发动战争的难度增加,让国际社会中谈判和妥协成为了主流,大国没法靠绝对的军事实力实现“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 5 那走出丛林法则之后的国际社会,国与国遵循的是什么外交原则呢? 2020年,王毅在上合组织外长会讲了这样一段话:今年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各国共识,坚持多边主义是国际社会尤其是广大中小国家的立国之本。 同时王毅外长还批评了特朗普政府,本国第一、本国优先的单边行径。呼吁各国要坚决防止世界被拉回到弱肉强食的“丛林时代”。没文化不可怕,多看看新闻也成啊。 今天和过去最大的区别就是多了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这些组织虽然没有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的管辖权,但却成为了各国以平等主体进行协商、仲裁的场所,国家行为要考虑多数国家的利益,即多边主义。 今天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原则,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追求国家利益的前提是符合道义,无论是真心还是虚伪,如果在国际上得不到多数支持,连美国、俄罗斯这样的强国也会吃瘪。 那么,国际意义上的道义指的是什么呢?答:各国主权平等,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禁止以武力相威胁和使用武力,以及民族自决原则等。 尽管对国际法的诠释各国难以达成统一认识,对战争是侵略还是自卫的定义也总是模糊不清,导致冲突依然存在。但些许的瑕疵并不掩饰一个结果:人类已经走出了丛林社会,拥抱文明摒弃野蛮,已成为共识。 好的,下课! 关于作者 仝麟阁,95后前财经记者、投资公司董秘,发表文章累计超过80万字。百万级报道数篇、千万级报道作者,网易年度影响力创作者,人民大学经济系在职研究生,研究领域为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现居广州潜心写作。 gucci包包新款2022 https://www.sumipvc.com/product-tag/2022gucci/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