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恢复软件 http://www.zhdsfw.com 作者:关不羽 面对宏观经济的复杂性、不确定性,2022年的中国经济何去何从? 01 中国宏观经济面临巨大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对此,最高层频频释放积极信号,近期更是动作不断。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切实保护产权。4月2日,胡春华副总理主持召开外贸形势座谈会,“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千方百计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稳外贸目标任务”。 这三场高规格的会议,定下了经济工作的基调。此外,互联网、房地产两大近年来备受争议的行业,官方也频频给出了积极的政策定调。 宏观经济政策的积极导向是清晰的,也是正确的。能否尽快落实到具体的政策调整和实施中,就是经济工作“操作层”的胜负手。 宏观政策转化为具体政策,最重要的“催化剂”就是现实情况。对经济形势的复杂性,要厘清头绪,才能判断政策的着力方向和着力点。 02 第一季度的经济形势,尤其是今年3月的部分经济指标,提醒了经济运行中的现实困难和隐忧。 最低迷的是服务业,正如某知名财经公号近日发表的《部分经济数据“梦回2020”》中分析的那样,服务业“今年3月的情况比两年前还要糟糕”。 3月份的制造业优于服务业,但也呈现出下滑趋势。国家统计局说法是“3月份制造业PMI为49.5%,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有所放缓”,“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49.5%和48.8%,比上月下降0.9和1.9个百分点,均降至收缩区间”。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第一季度各地财政的预算内税收表现比较理想。第一季度全国12强城市中,上海和北京亮眼,杭州和成都也有不错的增长表现。同期相比为负的分别是深圳-4.66%、重庆-0.72%、天津的-10.16%,以及南京的-2.62%。整体上还是保持了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态势。 但是,其中也有让人担忧的信息。转负的城市中,天津的表现有点“扎心”,但深圳转负的信息更需重视。这两年深圳财政的表现一直很出色,是上海、北京之外唯一实现第一季度财政收入过千亿的主要城市。今年第一季度转负,主要因素是受疫情影响。 实际上深圳这次疫情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影响却是如此明显。这不禁让人担心,正在防疫“全域静止”的上海在第二季度的“考分”。上海的人口基数、经济体量都大幅超过了深圳,目前看来防疫清零模式会将会持续较长时间,损失可能远超深圳。 更让人担心的是,12强榜单中其他四座长三角城市如若也受到本轮疫情波及,后果将是严重的。长三角五城的财政底子厚,即便受到防疫影响经济出现滑坡,自存应该不成问题。但是,长三角作为上缴中央财政的重镇,如果经济受到重创,财政影响将是全局性的。 而奥密克戎又是中国防疫全新的考题,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 这很难让人不忧心,本轮严峻的防疫态势,会对中国经济“稳增长”目标会产生较大影响。 业内预估第一季度GDP增速或降至5%以下,可能在4.8%左右,这距离全年5.5%的目标有较大的差距。 由此可见,近期对中国经济影响最大的无疑是防疫。这一影响既是行业性的,也是地域性的,叠加起来就是整个经济的系统性风险。 服务业中的文旅产业在近三年受到的重创毋庸置疑,今年一季度的表现已经“梦回2020”,经历一次更严重冲击的后果可想而知。 制造业受到疫情防控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防疫期间企业停工停产、物流的成本和不确定性增加,制造业企业的经营困难重重。 制造业遭遇困境,同样会延伸到外贸领域。中外人员往来受阻,物流障碍,会造成海外订单的流失。 因此,疫情防控是2022年中国经济最大、最直接的不确定性。而疫情防控造成的复杂性在于,既涉及不可抗力因素,又涉及政策性因素,变数颇多。绝对不能因为海外各国纷纷开放,低估了本轮疫情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03 仅次于防疫形势的,应该是国内主要行业的产业政策因素。 中国经济的行政强势是毋庸置疑的,产业政策决定了相关行业、相关企业的基本面。 和疫情的不可抗力因素相比,各级政府级相关部门主导的产业政策,理论上来讲有更好的可控性。及时调整的主动性完全由相关部门掌控,不用看病毒的“脸色”。 最高层一再强调“收缩性政策”的谨慎出台,就是很有针对性的药方。多次积极的政策定调,意在营造更为宽松的市场环境。不过,政策调整依然需要过程。 就目前来看,近年来受政策影响最大的两大行业,房地产和互联网的政策调整步调并不相同。 房地产领域的政策调整相对比较“低调”,但实际步子迈得比较大。此前部分收缩性、限制性政策在多地政策正在退出,最卡脖子的“三条红线”也有松动的迹象。尽管没有夸张到房地产重回C位的程度,但是放宽乃至鼓励的趋势还是比较强劲的。 而互联网产业的情况正相反,鼓励“数字经济”的政策定调很高,实际的政策调整并不明显。反垄断、严监管的政策基调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市场氛围依然偏悲观。 这可能是因为互联网产业的行政管理机制造成的。和房地产业相对比较成熟、集中的管理机制相比,互联网产业的监管分散,涉及十几二十个部委,到了地方“婆婆”就更多了。如果说房地产政策主要是避免政策面出现“集中谬误”,那么互联网产业面临的“分散谬误”则要更为难解。 既然鼓励“数字经济”发展是既定的大方向,那么早日形成合理的管理机制,落实“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的原则,避免对产业发展过度干预,就是应该尽快着力解决的。避免“九龙治水”造成的产业发展寸步难行,是当务之急。 此外,还有环保等诸多政策,也应充分考虑到宏观经济目标和微观市场的现实状况,避免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因被过度束缚而收缩。 总之,“收缩性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副作用怎么强调也不为过,“谨慎出台”、“避免出台”无疑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实际的产业发展状况、总体经济目标,对现有带有收缩性、限制性的政策作出调整。 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对放宽货币政策的呼声比较高、认识也比较一致。但是,如果没有产业发展的空间去承载宽松的货币,很难产生有效的经济增长。“印出来的钱”不是经济增长,真实的产业发展才是有效的经济动力。如果不给产业松绑、企业松绑,宽松的货币只会积累泡沫,堆积新的金融风险。 总之,产业政策的调整对2022年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仅次于疫情防控形势,甚至在持续性上还更胜一筹。 04 作为全球经济体系中重要的国家,中国经济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外贸出口、企业海外融资、大宗商品的稳定供给等等,是中国经济重要的经济因素之一。但这涉及到复杂的国际政治和外交政策,既复杂又充满不确定因素,就不展开分析了。 就结论而言,中国经济表现不可能脱离全球体系。要实现年度增长目标、保证经济平稳运行,都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如何处理好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如何在全球供应链中维持中国的地位,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长期命题。 综上,2022年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六稳”“六保”的政策目标,能否保障民生和经济运行质量,最重要的“变量”就是疫情防控、产业政策和外部环境。这三大变量对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将会起到决定性因素。 投资领域,政府投资需要坚实的财政支持,民间投资需要坚定的市场信心。早日走出疫情阴影,才能减少疫情防控对财政收入、企业经营的波及,而这一点对投资拉动的影响,可以说最直接、最为决定性。产业政策则是影响投资信心的另一主要因素,而外部环境关系到外资利用和中国企业的全球布局。 出口领域,则主要受疫情防控和海外环境的影响,间接也受到环保等国内政策的影响。 而消费领域,本质上就是民生水平的体现。保民生、稳就业和消费提供的经济动力是“三位一体”,是所有“变量”的集中体现。毕竟,身陷疫情也好,产业发展乏力也罢,乃至外部环境恶化,都直接关系到民众的钱袋子。 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复杂,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就是三大“变量”对经济运行的合力。 尽管面临不少困难和考验,但也不必过度忧虑,毕竟这三大“变量”中可以主动作为做出积极调整的成分是主要的,经济不确定性还不至于到了不可控的程度。而且,方向也是明确的。 只要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到实处,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政策定调及时转化为实际的政策执行力,那么2022年的中国经济还是很有希望的。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经济发展永远要面对现实、着眼未来。刚开始的第二季度,将是全年经济的关键时段。因为疫情防控的走势,国际关系对外部环境影响的趋势,都会在第二季度趋于明朗,第二季度更是及时推进产业政策调整的时间窗口。第二季度中国经济的相关政策和整体表现,将会为全年经济表现定下基调。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