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O http://www.doo-yyds.com 现在上海的硬通货是什么,第一回答是蔬菜,其次是可乐、香烟、卫生纸。一场疫情,十里洋场,瞬间萧瑟。如何搞到吃的,成了上海人民心中的头等大事。有人用Lamer换老干妈。 有人去薅绿化带,把绿化带都薅秃了。物业赶紧联系业主:不建议吃绿化带。有知名学者,在朋友圈里卖线上课程,学费是一小时四个鸡蛋。 有人吃了好几天泡面,平时被他喂养的流浪猫,给他送了一条鱼。这一刻,这种跨物种的交情,让人弥足感动。 干饭面前,人人平等。这个时候,哪有什么富人、普通人、本地人、外地人之分,抢不到菜,又没有存货,大家都是忍饥挨饿的可怜人。此刻,大家最羡慕的,不是霸道总裁豪宅里价值连城的古董,而是卡戴珊家大冰箱里满满的罐头蔬菜和香肠熏肉。这个时候,最大的成功不是身价过亿,而是家里有吃不完的菜。 上海疫情期间,几个新闻看的人非常感慨。一身价数十亿的富豪,在网上提问:发了芽的番薯,能吃吗?复旦大学校友反映,学术领域国宝级人物——欧阳光中(数学家,高数教材编写者)、裘锡奎(历史学家)面临物资短缺,“求几棵青菜”“求若干馒头”。 有00后直接跟团长商量,自己不会做饭,要肉要菜没多大意义,多给自己发点泡面才是正经。你会发现,这场疫情中,最措手不及的,往往是有钱人、知识分子、年轻人。富豪讲究生活品质,吃的喝的都是最新鲜的,甚至是从国外优质农场空运过来的,自然不屑在家里囤粮囤菜。 徐新求购面包牛奶的事,甚至上了热搜老知识分子们一般两袖清风,生活简朴,甚至平时骑单车吃食堂,家中自然不会有太多存货。年轻人追求断舍离,极简风,更不可能在家里囤积东西,面对疫情,甚至面临着无米下锅的窘境。一场疫情,搞得大家灰头土脸,除了疫情来势实在凶猛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大家好日子过了太久,都不太善于囤积物资。当一场黑天鹅事件袭来,这才发现,干饭高于一切。所以,这场疫情之后,断舍离,是不是在中国破产了?疫情之下,有囤积癖的老人们,这次彻底扬眉吐气了!一位上海大爷,在阳台抽烟,听到楼上小夫妻对话,说家里已经无米下锅。接下来,这位大爷大手一挥,给楼上邻居送了一袋50斤的米。这种时期,能一口气送50斤米,可见大爷家中存粮有多丰盛。 还有一位上海网友,她家四口人,一份蔬菜包四五天就吃完,这还是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邻居大妈家五口人,同一批的蔬菜包,她说她还有很多存货。网友好奇,你们怎么吃的,这么禁吃?大妈说,我们和干菜搭着吃,你们家没有干菜吗?干菜,就是把新鲜蔬菜切段焯水晒干,再冻到冰箱里,吃的时候再拿水泡开,便于储存,经久不坏。大妈冰箱里有黄瓜干莴笋干南瓜干西葫芦干,满满当当。最后,邻居大妈送了网友半袋子菜干,网友喜极而泣。 一场疫情,刷新了广大网友的生活认知。当抢菜抢的怀疑人生时,再看以前老人的囤积癖。哪里是陋习,简直是大智慧,是高瞻远瞩! 父母辈从艰难岁月里趟过,备战备荒、警惕物资短缺的忧患意识,已经被他们刻进了骨子深处。一块旧布条、一团针线,甚至一个塑料袋,都要仔细拾掇起来,都要等着派上用场。而这届年轻人,出生成长在衣食无忧的岁月,最讲究生活品质,最痛恨囤积食物,蔫了的青菜,过期3个小时的牛奶,统统扔掉!“断舍离”和“囤积癖”撞到一起,一个扔,一个偷偷摸摸往回捡。我和我妈就是如此。前不久,阳性人数一增多,大家都疯狂地涌进超市,横扫一空。我妈却得意满满:“吃的家里很多!”然后给我展示她的五袋50斤装的东北大米,各种菜籽油芝麻油香油。以及冰箱里塞得满满的肉鱼虾蛋,海带腐竹各种干货。 我妈还喜欢囤塑料袋,囤废纸皮。家里的阳台,塞得满满当当。家里两台双开门的大冰箱,常年挤得门都关不上。各种腊肉、咸鱼干货,足以支撑家里吃上两个月。每年都劝我妈别再腌咸豇豆咸菜了,咸鱼腊肉也别晒了,口感不好还致癌。我妈年年坚持到底。如今,在这个时刻,看着堆积如山的干货,冰箱里满满当当的腊鱼腊肉,曾经的嫌弃一扫而空,取而代之,是满满的安全感。我想,从此之后,我不会再指责爸妈囤积的癖好了。一个人的认知,不是由书本锻造的,而是由他的经历锻造的。心理学上讲,一个人对恐惧的记忆,是会深深刻在骨子里的。当自己真正遭遇过,才能深刻理解,上代人对于囤积的热爱。他们追求的不是囤积,而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安全感。我没能教会我妈“断舍离”,却要开始学习我妈的囤储技能。网上还有了个新词,叫“囤商”。“囤商”,指的是一个人囤积物资,储存物资的能力。在当下,成了年轻人新的技能指标,甚至跟智商、情商并重。囤商可不是简单的“买买买”,而是如何合理的物品挑选、储存方法,比如如何让大米不长虫,如何让蔬菜保鲜。充分利用空间,如何高效持久地贮存物资,助己助人。如何家庭种植蔬菜,获得源源不断地维生素供应。 有人甚至整理出不少实战经验,在网上顺利赚了一波粉丝。上海一个家庭主妇在网上分享视频:没想到像我这样的“囤积癖”,也有翻身做主人的一天。这个小姐姐,家里囤满了各类生活用品,有米面、零食、纸巾、速食,甚至连化妆用品和酒她都成箱囤上了。简直就是疫情期间最富有的人。家里囤的东西虽多,但她都整理的井井有条,看上去一目了然。 此外,她还给网友分享了大量的囤积攻略。多囤一些干菜,比如海带、紫菜、木耳、腐竹、香菇。最好冷冻一些整只鸡鸭、牛羊肉。冰箱里多备点鸡蛋。口罩、一次性手套、大瓶的酒精、消毒湿巾,一些基础药品,要多囤一些。家里要保证总是有至少两个月用量的卫生纸、洗手液、牙膏、面霜、洗发露、洗洁精、洗衣液。……年轻人纷纷对照下单。这位囤商超高的小姐姐,成为大家心中新一代的女神。此外,各种博主开始在网上安利囤积技巧。从音乐、视频网站会员、网络小说,到护肤品、化妆品,再到绿植、香薰、家庭健身器材等,都罗列的非常详细。包括如何保存物资,储存物资,都有详细的教程。比起长辈,九零后零零后的囤积技巧更胜一筹。他们的囤积,不仅限于吃喝,还有美容健身,甚至还包括精神层面的享受。不仅囤的多,还囤的有技巧,囤的精致。在取舍之间,达到平衡。从此之后,囤积,再也不是陋习,而是实用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织。前几年,流行的词汇是:断舍离;流行的家居风格是:极简风,莫兰迪风,家徒四壁风。 现在看来,估计家徒四壁,在中国从此没有市场了。继抢菜之后,大家都在忙着抢冰箱。某购物平台,热销款式的冰箱都显示“采购中”,甚至需要预约购买。仓储货架的销量也是爆炸式增长。魔都的狼狈,让大家看清了生活的本质。什么“断舍离”,那都是日本人发明的词汇,日本人口密度大,住宅面积小,不“断舍离”,家里不够住啊。什么“极简风”“莫兰迪风”,唯有冰箱冰柜够大,冰箱里存的东西够多,才是真正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满满的安全感。什么格调腔调,生活面前,柴米油盐高于一切。2022年4月,或许很多上海人都暗暗发誓:疫情后一定要把家里重新装修一番,家里冰箱务必要够大,东西务必要囤的够多。 疫情三年,三观尽毁。原来,任何我们过往所坚持的一切,都不是绝对的真理。原来以为,去世界任何地方,缺的不过是一张飞机票。结果现在,去国内任何地方,都要先查当地防疫政策。原来以为,活着就要追求诗和远方。现在发现,先要吃饱饭,才能岁月静好。有很多朋友问我,我们还能回到过去的生活吗?疫情总会过去,但活着的心态,已经变了。生活的无常,谁也预测不到。其实,不管是断舍离,还是囤积癖,人的本性,都只是希望通过做这些行为,获得更多安全感和幸福感。囤该囤的东西,舍弃该舍弃的东西,都是为了活的更舒坦。真正最重要的是——我们又是否能从此看见,我过往习以为常的一切,原来是那么的值得珍惜呢?我的朋友王女士说,春节被关了一个月,家里只剩一个苹果的时候,她深刻的理解了这段话——当下就要跟喜欢的人见面,吃喜欢的食物,吹风,在日光下散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每一个再见都说的认真,目送对方离开,及时表达感激和喜欢。珍惜每一次自由的呼吸。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来活。那么,就希望一切过去之后,我们都还记得,好好生活,珍惜一切。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